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 新闻中心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文化乡愁
点击:3892 日期:2012-9-29 13:53:50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与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

  不管有人多么不愿意正视和承认,当下,周杰伦三个字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以他含混的极具个性和魅力的声音颠覆了整个华语流行乐坛,而令人惊艳的不只是周杰伦的音乐,他背后站着同样年轻的才华横溢的词作者——方文山,他们词曲配合天衣无缝,堪称当代流行乐坛的绝代双娇。

  与周杰伦的音乐一样,方文山的歌词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张扬任意和古典婉约同时并存,后者正是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风”的歌词。

  早在2001年,周杰伦作品《蜗牛》就入选上海初中《音乐》教材,后来《青花瓷》默写又成为武汉一中学的语文考题,虽然方文山的歌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被默认为文学作品,但这里并不想作审美的探讨,而是意在挖掘“中国风”歌词背后的文化意蕴。

  几乎可以这样认定,如果少了这些“中国风”,无论周杰伦的歌还是方文山的词都将是残缺的。方文山的“中国风”的歌词有很多,但最具经典意义的是《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等。

  2003年,周杰伦新专辑问世,一曲《东风破》震撼了整个乐坛,虽然此前有《娘子》这样的颇具中国唐诗韵味的歌词,但《东风破》无疑是周杰伦里程碑式的作品,随后的《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到最近的《青花瓷》更是把“中国风”推向极致和成熟。方文山自己也说:“我很喜欢传统的文化的成分,都会从那边去截取一些创作的素材。”

  这里,“古典”的涵义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只是一种风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其实昭示的是与现代相对抗的一种文化姿态。而“返回”本来就是一个有文化意味的命题,从上个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拦腰一斩和矫枉过正,到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的文化寻根热、再到如今的“中国风”的蔓延,不难看出,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始终未曾真正断裂。而与祖国大陆文化相比,台湾文化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古典情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汉族移民社会在较长时间与祖国大陆相对疏离。“异乡人”的生活使“漂泊感”成为“台湾移民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更进一步由移民个人人生经历的情感状态,深化为社会历史遭遇的现实处境,并染上了“孤儿”或“弃儿”的心理色彩。

  因而,回归古典、回归传统文化正是一种文化漂泊和文化寻根。在某种意义上,方文山的歌词如同余光中的诗、董桥的散文、金庸的武侠小说、甚或琼瑶的纯情小说一样承载着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

  在《给后花园点灯》中,董桥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在《乡愁的理念》“序”中,董桥又这样解释“乡愁”:“是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正是对古典的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眸。在“中国风”的歌词里,处处可看出“唐诗宋词”这种“精致”文化留下的唯美浪漫的气息,还有那种绝不同于后现代工业社会浮躁喧嚣的优雅安静。

  在方文山的“中国风”古典歌词中,有着中国诗歌所特有的“悲美”的文化特征,而那些孤独、漂泊、恍惚、等待、惆怅、怀旧等情绪正是现代人关于文化乡愁的关键词。在方文山那里,返回古典既是一次文化寻根,也是一次精神逃离。

  在幽暗与明媚中穿行,这就是周杰伦的歌曲和方文山的歌词。“用一生去等待”这是《千里之外》的最后一句,我以为,它回味无穷地表达了台湾新生代所承传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古典与民族情结。

  (作者系湖北鄂州职业大学传媒系副教授,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友情链接: 中国风演唱会微博 | 方文山官方微博 | 方道文山流官方微博 | 汉服文化周官网 |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 Reserved 方道文山流 京ICP备11012512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23号 电话:18611443375 传真:010-52902570